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

剛果一首都-金夏沙


金夏沙(法語:Kinshasa,中國大陸譯為金沙薩),舊名利奧波德城或利奧波德維爾(Léopoldville),是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與最大城。根據2005年時的統計,金夏沙約有750萬的人口,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城市排名裡,它與南非約翰尼斯堡一直在搶奪亞軍的排行,僅次於居冠的拉哥斯

歷史
金夏沙剛開始時只是知名美國記者冒險家亨利·莫頓·史丹利1881年時於剛果河畔建立的貿易站,為了向當時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致敬,他將該地命名為利奧波德城。由於今日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大致承襲了當年的比利時殖民地(也就是比屬剛果),因此利奧波德二世也是當時剛果的實際元首。
由於利奧波德城是剛果河沿岸自李文斯頓瀑布往上游方向、第一個可以實際通航的河埠,因此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。在當時,由於李文斯頓瀑布過大的落差阻斷了剛果河上下游間的直接航運,非洲內陸生產的貨物都是以河運方式在利奧波德城集中後,再以人力挑運的方式,沿著剛果河岸運送到下游的馬塔迪(Matadi),裝運上船繼續運送。1898年時,連結兩個城市的鐵路修築完成,使得剛果河上下游之間的運輸效率大幅提升,連帶使得利奧波德城開始飛速成長。1920年時,利奧波德城被升格,取代原本的海濱城鎮博馬(Boma),成為比屬剛果的首都。
1965年時,蒙博托·塞塞·塞科在他的第二次軍事政變中,成功地自比利時手中奪取了剛果的統治權,並開始推行「非洲化」運動,倡導將該國境內許多原本以外文命名的人、事、地、物,全都改為非洲化的名稱。因為這緣故,1966年時利奧波德城被改名為金夏沙,此名稱起源於在城市建立之前,原本存在於附近地區、一名為「Kinchassa」的小村莊。
在蒙博托的統治下,金夏沙迅速的成長,它吸引了許多來自剛果鄉間的移民,其中有些人是來到大城市尋求發展,但也有不少人是為了躲避其他地區的族群衝突,在這樣的背景下,金夏沙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族裔與使用語言匯雜的地方。這也解釋了為何城市本身雖然是位在傳統上由巴剛果人(Bakongo)所居住的範圍內,但今日其通用語(lingua franca,語言學名詞,不同語言間用來溝通用的折衷語言)卻是林格拉語(Lingala)而非奇剛果語(Kikongo)。
雖然在蒙博托任內大幅的成長,但金夏沙也因為蒙博托過度的腐敗、任用親信與因此所引發的內戰,而受到相當程度的衝擊。但無論如何,今日的金夏沙仍然是中部非洲最重要的文化與知識中心,擁有規模不小的音樂家與藝術家社群。除此之外,金夏沙也是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主要工業中心,常見的產業主要在剛果河流域上游地區所生產的物資之再處理。近年來由於政府無法有效給付軍隊薪餉,因此金夏沙經常得疲於處理不滿的士兵所發起的抗爭事件

地理

金夏沙與布拉札維爾隔剛果河相望
金夏沙位於剛果河南岸,隔著自東向西流動的河面與剛果共和國首都布拉札維爾相望。其城市中心的地理座標為南緯4度16分,東經15度17分。
行政區劃上,金夏沙的正式行政命名稱為金夏沙城市省(法文:Ville-Province de Kinshasa,或也可稱為金夏沙直轄市),是剛果民主共和國11個一級行政區劃之一。貢貝區(La Gombe)位於整個金夏沙市區的最北部,緊鄰剛果河岸,除了是重要的高級住宅區之外,包括總統府與許多中央政府單位都坐落於此區,因此相當於金夏沙的行政中樞所在地。
由於非洲中部共存在有兩個以「剛果」為名的國家: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共和國,因此在中文簡稱上經常會造成混淆。為了避免誤解,除了「民主剛果」(台灣方面的稱法)這種稱法之外,剛果民主共和國也經常因為其首都金夏沙之故,而簡稱為「剛果(金)」(中國方面的稱法)。

GOOGLE MAP:

http://maps.google.com/maps?f=q&hl=zh-TW&geocode=&time=&date=&ttype=&q=%E5%89%9B%E6%9E%9C+%E9%87%91%E5%A4%8F%E6%B2%99&sll=3.951941,15.820313&sspn=16.167454,29.619141&ie=UTF8&ll=-4.301222,15.324554&spn=0.126672,0.2314&t=k&z=12&om=1

沒有留言: